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设施栽培中高温闷棚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闷棚前准备、闷棚方法、闷棚期间管理及闷棚后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设施栽培中的高温闷棚技术,用于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土传病害和根部虫害的发生。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temperature Solarization in Facility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设施栽培高温闷棚技术规程》(DB42/T 1781-2021)是湖北省针对设施农业中高温闷棚技术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高温闷棚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以提高土壤消毒效果、减少病虫害并提升作物产量。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内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内的高温闷棚操作。通过明确适用范围,确保了标准在特定区域和设施类型上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对“高温闷棚”进行了定义:即利用夏季高温季节,通过覆盖薄膜或地膜等方式提高土壤温度,配合灌溉使土壤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从而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线虫及杂草种子的过程。这一定义为后续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准备工作
标准要求在实施闷棚前要彻底清理棚室内的残株、落叶以及杂草,并将这些废弃物集中处理以防病虫害传播。同时,应检查棚膜是否完好无损,保证密封性良好,以便于后续升温过程顺利进行。
四、闷棚时间与条件
根据标准规定,最佳闷棚时间为每年6月至9月期间,此时气温较高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具体操作时需确保棚内温度持续维持在50℃以上至少连续7天,且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之间。这样的条件设置能够有效实现土壤消毒的目的。
五、后续管理
完成闷棚后,需通风降温至适宜种植作物的温度,并适当调节土壤湿度。此外,还建议施加有机肥或其他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为下一季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主要框架及其核心要点,对于从事设施农业的专业人士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遵循此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促进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