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再生稻优质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育秧、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再生稻的生产与管理。
Title:Regenerative Rice High-quality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再生稻优质栽培技术规程中的关键变化解析——以“头季稻留桩高度”为例
在TCGAPA 031-2024《再生稻优质栽培技术规程》中,“头季稻留桩高度”这一条目进行了重要的修订。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将头季稻留桩高度从原来的15-20厘米调整为20-25厘米。这一变化并非简单的数值调整,而是基于多年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
为何要提高留桩高度?这主要是因为较高的留桩能够更好地保护腋芽,减少机械损伤,从而提升再生季的出苗率和产量。研究表明,当留桩高度达到20-25厘米时,再生季的有效分蘖数可增加约15%,单产提高8%-12%。此外,较高的留桩还有助于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发生概率。
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正确掌握这一留桩高度呢?首先,选择合适的收获时期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应在头季稻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进行收割,此时植株养分积累较为充分,有利于腋芽的发育。其次,采用适宜的收割机械和操作方式。推荐使用割晒机或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并调整好机器参数,确保切割整齐、不伤及植株基部。最后,在收割后要及时清理田间残茬,避免影响后续再生季的正常生长。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落实TCGAPA 031-2024中关于头季稻留桩高度的新要求,实现再生稻生产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