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姑鱼增殖放流的种质要求、苗种培育、放流准备、放流实施、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黄姑鱼增殖放流活动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 Enhancement of Water Organisms - Yellow Croak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463—2021《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黄姑鱼》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为黄姑鱼的增殖放流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种质要求方面,标准明确指出亲本来源应符合SC/T 1008的规定,并且亲本群体需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样性和健康状况。这意味着在选择亲本时,不仅要考虑其生长性能,还要确保没有携带病原体或遗传缺陷,以保证后代的质量和适应性。
其次,在苗种培育环节,标准强调了水质管理的重要性。规定水温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通常为15℃至25℃),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pH值维持在7.5-8.5之间。此外,饲料投喂要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以促进苗种健康成长。
再者,关于放流规格与数量,标准建议每尾黄姑鱼苗种的平均全长不应低于8cm,放流密度则根据水域环境容量来确定,一般不超过1000尾/公顷。同时要求在放流前对苗种进行全面检疫,确保无疾病传播风险。
最后,在放流后监测评估部分,标准提出建立长期跟踪体系,定期采集数据用于分析成活率及资源恢复效果。这不仅有助于评价增殖放流的实际成效,也为后续优化工作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黄姑鱼》从种质选择到具体操作流程再到后期监测都做了详尽规划,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于有效保护和恢复黄姑鱼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