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膜下滴灌棉田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除草剂使用技术要求、综合管理措施及效果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棉田除草剂减量化施用及增效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ducing Herbicide Application and Enhancing Efficiency in Drip Irrigation Cotton Fields under Mulch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4405-2021膜下滴灌棉田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新疆地区棉花种植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除草剂使用方式,在减少除草剂用量的同时提高防除效果。以下将从关键条款入手,对规程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解析。
一、适用范围与目标
该规程适用于采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的棉田除草剂应用过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化除草剂施用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提升药效的目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除草剂选择原则
规程强调应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环保型产品,如乙氧氟草醚、精异丙甲草胺等。要求所选药剂需具备良好的土壤封闭性能及持效期长的特点,并且不得含有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使用的成分。此外还应考虑当地杂草群落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调整用药种类。
三、施用方法与剂量控制
对于常规苗前处理,推荐每亩地使用乙氧氟草醚有效成分80~120克左右;而针对某些难防杂草,则可适当增加至160克/亩。施药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不可随意加大浓度或者频率。另外,在滴灌条件下还可以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步进行喷洒作业,这样既能节省水资源又能确保药物均匀分布于整个耕层内。
四、配套管理措施
规程指出除了正确使用化学药剂外,还需要配合其他非化学防控手段共同发挥作用。比如在播种前深耕整地以破坏杂草种子萌发条件;出苗后及时揭膜通风降低地表湿度抑制杂草生长;后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人工拔除等物理清除方式处理残留植株。
五、监测评估体系建立
为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取得预期效果,规程建议构建完善的监测评估框架。包括但不限于定期采集土壤样品检测残留水平、记录作物长势变化情况以及调查周边环境影响状况等方面内容。通过持续跟踪反馈不断改进完善整个管理体系。
总之,《DB65/T 4405-2021》不仅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鼓励从业者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探索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农业管理模式,为促进新疆乃至全国范围内棉花产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