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基础地理数据的数据内容、精度要求、格式要求及更新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道路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应用。
Title:Specification for Basic Geographic Data of 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s Road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391-2021《智能网联汽车 道路基础地理数据规范》是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标准化的道路基础地理数据。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数据分类与编码部分,标准明确指出道路基础地理数据应分为道路要素、交通设施、环境信息和其他信息四大类,并给出了相应的编码规则。例如,道路要素编码以“01”开头,交通设施编码以“02”开头等。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数据的组织和管理,便于后续的数据应用和分析。
其次,在数据采集要求中,标准强调了数据采集的精度和频率。对于道路要素,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5米,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10厘米;而对于交通设施,其定位精度则要求更高,平面位置中误差应小于1米。此外,还规定了数据更新频率,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更新一次,特殊情况下需及时更新。
再者,关于数据表达形式,标准提出应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和投影方式。具体而言,应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并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应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如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等。
最后,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标准提出了完整的质量检查流程。包括数据完整性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属性正确性检查以及数据现势性检查等内容。通过这些检查,可以确保数据的质量,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对DB33/T 2391-2021中一些关键条文的深入解读,希望对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