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蒙古莸活沙障建植的术语和定义、选址要求、整地与苗木准备、建植方法、抚育管理及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利用蒙古莸进行活沙障建植的防风固沙工程及相关生态修复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stablishment of Caragana Microphylla Living Sand Barri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451-2021 蒙古莸活沙障建植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蒙古莸活沙障建植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明确指出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holica)是一种适合在沙化地区生长的植物,其根系发达且耐旱性强,因此适合作为防风固沙的主要植物材料。标准要求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苗木进行种植,苗木高度应在30厘米以上,地径不少于0.3厘米。
其次,在整地方面,标准强调要根据地形特点进行精细整地,确保土壤疏松透气。对于流动沙丘,需先铺设麦草沙障作为初步固定措施,然后在沙障内侧挖穴栽植蒙古莸。每穴的规格应为30×30×30厘米,回填土时要踏实,保证苗木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
再者,关于栽植密度,标准规定在平缓沙地每公顷栽植8000株左右,在丘陵沙地则可适当减少至6000株。栽植时间以春季解冻后和秋季落叶前为宜,此时气温适宜,有利于苗木成活。栽植后要及时灌水,并覆盖一层薄土保持水分。
此外,标准还对后期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定期检查苗木存活情况,及时补种死亡苗木;每年春季进行一次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时修剪枝条促进分蘖;以及采取必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等。
最后,标准特别提到,在整个建植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提倡采用物理或生物方法控制杂草。同时鼓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改良技术,提高蒙古莸活沙障的整体效果。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15/T 2451-2021 蒙古莸活沙障建植技术规程》从选苗、整地、栽植到后期管理都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为科学推进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