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桑黄短木段菌段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与准备、菌种选择与制备、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桑黄短木段菌段的生产及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hort Log Segments for Phellinus igniari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323-2021《桑黄短木段菌段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桑黄栽培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为桑黄的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关键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原材料选择方面,标准明确指出用于制作菌段的木材应当选用新鲜、无虫害、无腐朽的硬杂木,且直径应在5至15厘米之间。这主要是因为硬杂木具有较好的木质纤维结构,能够满足桑黄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同时避免了病虫害对后期种植的影响。
其次,在菌种培养环节,标准要求采用经过认证的优良菌株,并且在接种前需要对菌种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筛选。这一规定旨在确保菌种的质量,提高出菇率和产量。此外,还强调了接种室的清洁卫生管理,包括定期消毒以及控制室内温湿度等措施,以减少污染风险。
关于培养环境,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温湿度控制范围:温度保持在20℃至28℃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85%-95%。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桑黄菌丝体的生长发育。另外,光照强度也需适当调节,初期可以适当遮光,待菌丝覆盖整个培养基后逐步增加光照时间,促进子实体形成。
在管理过程中,还需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菌丝生长。同时,要定期检查菌段的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颜色变化或异味产生,则应及时处理,避免影响整体生产效果。
最后,在采收阶段,标准建议当子实体完全展开且边缘开始变白时即可采收。此时采摘不仅保证了桑黄的最佳品质,也有利于下一茬的生长周期顺利开展。
以上便是DB22/T 3323-2021中一些重要的技术要点解析。遵循这些规范操作,能够有效提升桑黄生产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