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泥鳅人工繁殖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Eel Artificial Propag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307-2021《泥鳅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是吉林省发布的关于泥鳅人工繁殖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亲本选择与培育
标准中提到,亲本应选择健康无病、体型匀称且年龄在2-3龄的个体。亲本池塘水质需保持良好,水深控制在1米左右,并定期更换水源以保证水质清新。此外,投喂饲料时要注重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以促进亲本性腺发育。
2. 催产剂使用
对于泥鳅的人工催产,标准建议采用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LRH-A2(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混合使用的方法。具体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注射HCG 800-1000IU以及LRH-A2 5-8μg。注射后将亲本放入催产池中,保持水温在20-25℃之间,观察其发情行为。
3. 孵化管理
孵化过程中,水温应维持在22-26℃范围内,pH值保持在7.0-8.5之间。孵化用水需经过过滤处理,避免杂质影响幼苗存活率。每日早晚各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约为池水总量的三分之一。
4. 苗种培育
刚孵化出的泥鳅苗需要先在小型培育池内暂养3-5天,期间提供浮游生物作为开口饵料。待苗种长至3厘米以上时可移入大池继续饲养,此时可逐步引入人工配合饲料,并逐渐减少天然饵料的比例。
这些条文从亲本选择到最终苗种培育都给出了明确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高泥鳅人工繁殖的成功率。遵循这些规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养殖效益,还能保障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