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动物猴类保种与繁育的技术要求,包括保种群体管理、繁育管理、健康监测及档案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实验动物猴类的保种与繁育管理工作。
Title:Laboratory Animals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Breeding of Non-human Prima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341-2021《实验动物 猴类保种与繁育技术规范》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实验猴的保种和繁育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保种”、“繁育”等核心概念。例如,“保种”被定义为维持或提高实验猴种群遗传多样性,确保其生物学特性稳定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是保种工作的核心目标。
2. 环境条件
标准要求实验猴的生活环境应符合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周期。具体而言,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至26℃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40%到70%,并且需要提供至少12小时的光照和12小时的黑暗。这些条件旨在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应激反应,保证实验猴的健康。
3. 饲料与饮水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实验猴的健康状况。标准规定饲料需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要定期检测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同时,饮水必须清洁无污染,建议使用过滤后的水或瓶装水以避免病原体传播。
4.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保种与繁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标准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包括个体基本信息、疫苗接种记录及疾病史。此外,还应定期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隔离并治疗。对于繁殖母猴,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内要特别关注其营养摄入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5. 繁殖管理
在繁殖管理方面,标准指出应当根据实验猴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交配时间。通常情况下,雄性猴会在每年特定季节进入发情期,此时可以考虑安排交配。另外,为了防止近亲繁殖导致遗传缺陷增加,建议采用轮换配种的方式,即不同世代间的交叉繁殖策略。
6. 记录与报告
所有与保种与繁育相关的活动都必须详细记录下来,包括但不限于种群数量变化、出生死亡情况、疾病发生频率等内容。这些资料将作为评估保种成效的重要依据,并且每半年向主管部门提交一次总结报告。
以上是对DB44/T 2341-2021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分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