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藜麦病害综合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主要病害识别与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范围内藜麦种植过程中病害的综合防控。
Title: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Quinoa Disea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09T 21-2021《藜麦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是针对山西省忻州市特定区域藜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制定的技术指导文件。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条文】3.1 藜麦种子处理: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
解读:这一条强调了在藜麦种植初期就应采取预防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减少后期病害发生几率。而种子处理环节采用化学药剂拌种能够进一步降低种子带菌率,确保出苗健壮。具体使用浓度需严格按照规定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处理效果。
【条文】4.2 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行距40cm~50cm,株距20cm~30cm;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
解读: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害发生几率。同时,及时清理田间杂物能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为藜麦创造良好生长环境。这一条从空间布局和日常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体现了科学种植理念。
【条文】5.1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天~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次~3次。
解读: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害蔓延的重要手段。本条明确了用药种类、稀释倍数以及施药频率等关键参数。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次喷洒旨在保证药效持久稳定,但也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避免病原产生抗药性。此外,在实际操作中还需密切关注天气状况,避免在雨前施药导致药效流失。
以上三个条文涵盖了藜麦种植过程中的种子处理、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三大核心环节,构成了完整的病害防控体系。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规范,可以显著提升藜麦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