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蚕沙无害化堆肥技术处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堆肥工艺流程、操作技术要点、质量控制及产品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蚕沙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堆肥技术操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armless Composting of Silkworm Fe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15/T 76—2021 蚕沙无害化堆肥技术处理规程》是一项关于蚕沙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了“蚕沙”是指家蚕饲养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及其夹杂物。“无害化堆肥”则是指通过特定工艺处理,使蚕沙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安全水平的过程。这一定义为后续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其次,在技术要求中规定了原料选择应选用新鲜、干燥且未受污染的蚕沙,并需去除杂质。这一步骤对于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因为任何污染物都可能影响堆肥的效果和安全性。
再者,堆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温度、湿度等也作了明确规定。例如,堆体内部温度应维持在55℃以上至少3天以杀灭病原菌和虫卵;含水量则保持在50%-60%之间有利于微生物活动。这些具体数值的选择是基于大量实验数据得出的最佳实践。
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堆肥过程中需要定期翻堆,以确保整个堆体均匀发酵。翻堆频率通常为每3-5天一次,具体次数视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堆肥效率,还能有效防止局部过热或缺氧现象的发生。
最后,在产品检测与验收环节,要求成品堆肥必须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并通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确认无害后方可投入使用。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重金属含量、pH值以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
综上所述,《DB5115/T 76—2021》不仅规范了从原料准备到成品出厂全过程的技术流程,而且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它不仅有助于促进蚕桑产业废弃物的有效循环利用,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免受潜在污染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