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绿豆蚜虫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防治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绿豆种植区绿豆蚜虫的综合防治。
Title: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Aphids on Mung Bea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335-2021《绿豆蚜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绿豆蚜虫防治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四个方面提出了系统的防治措施,以下为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农业防治
标准中明确要求选用抗病虫品种如晋绿1号、晋绿2号等,并强调要进行合理轮作倒茬,避免与豆科作物连作。种植密度应控制在每亩1.5万株左右,以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同时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植株自身抗性。
二、物理防治
规定在成虫发生期可采用黄板诱杀技术,每亩设置黄板数量为30-40块,悬挂高度距离地面30厘米左右。此外还建议利用防虫网覆盖栽培,网目大小以0.8毫米为宜,既能有效阻止蚜虫迁入又能保障良好的通风效果。
三、生物防治
推荐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来控制蚜虫种群数量。具体操作时需根据田间蚜虫密度确定释放量,一般每平方米释放瓢虫幼虫5-10头或草蛉卵卡1-2张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控效果。同时鼓励喷施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这些制剂对蚜虫具有较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且对环境友好。
四、化学防治
当田间蚜虫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即平均每株有蚜虫10头以上)时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如吡虫啉、啶虫脒等,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和次数施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绿豆开花结荚期尽量避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以免影响授粉结实率。另外,每次用药后至少间隔7天才能再次施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注意事项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不可单独依赖某一种方法。同时要做好田间调查工作,及时掌握蚜虫发生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最后强调所有参与防治人员都必须穿戴防护服并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各项作业,防止中毒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