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物炭在盐碱地施用的技术要求、施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盐碱地利用生物炭进行土壤改良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iochar Application in Saline-Alkali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9T 252-2021生物炭盐碱地施用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河北省沧州地区盐碱地改良的重要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生物炭原料选择:标准明确指出,用于盐碱地改良的生物炭应以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等为原料。要求原料在生产前需经过严格筛选,确保无重金属污染及病原微生物残留。这一规定旨在保障生物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生物炭制备工艺:标准强调了生物炭制备过程中温度控制的重要性,建议采用450℃至700℃之间的热解温度。此范围内的热解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活性,从而提高其吸附能力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能力。
3. 施用量与方法: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推荐每公顷施用生物炭量为15吨至30吨之间。具体施用量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由专业技术人员确定。同时,提倡将生物炭均匀撒布于地表后立即翻耕入土,深度保持在20厘米左右,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生物炭的作用。
4. 施用频率与时机:一般情况下,每年春季或秋季是最佳施用时间。对于重度盐碱地,可以适当增加施用次数,但间隔期不得少于6个月。此外,在作物播种前进行施用更有利于后续生长发育。
5. 效果监测与评估:要求定期检测土壤pH值、电导率以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变化情况,并据此调整后续管理措施。当发现土壤pH值下降幅度超过0.5个单位或者电导率显著降低时,则表明生物炭施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通过以上几点内容可以看出,《DB1309T 252-2021生物炭盐碱地施用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操作指南,还特别注重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与针对性,这对于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