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泥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要求、监控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内水泥混凝土的生产过程质量监控。
Title:Code for Quality Monitoring of Concrete Production Proces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432-2021《水泥混凝土生产过程质量监控规范》是陕西省地方标准,于2021年发布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水泥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原材料、配合比设计、生产控制、施工质量检测等环节的质量监控要求,旨在提高水泥混凝土工程质量。
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4.1 原材料质量控制
4.1.1 水泥应选用符合GB 175规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进场时应附有产品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并按批次进行复检。
解读:本条明确了水泥的选择标准和进场验收要求。水泥作为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其品质直接影响混凝土性能。必须确保每批水泥都经过检验,避免使用不合格产品。
4.1.2 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含泥量不大于1%,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0%。
解读:粗骨料的质量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至关重要。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粘结力,针片状颗粒过多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因此,严格控制这些指标有助于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4.2 配合比设计
4.2.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使用环境条件及施工工艺确定。
解读: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生产的关键环节。不同工程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如抗渗、抗冻、高强等。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可以满足工程需求,同时节约原材料。
4.2.2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宜根据施工工艺确定,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100mm~200mm。
解读:坍落度是衡量混凝土工作性的指标。泵送混凝土需要较高的坍落度以保证顺利输送,但过高的坍落度会导致离析分层现象,影响工程质量。
4.3 生产过程控制
4.3.1 搅拌设备应定期校准,计量误差应控制在±1%以内。
解读:搅拌设备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定期校准和严格控制计量误差可以确保各组分比例准确,从而保证混凝土性能稳定。
4.3.2 混凝土拌合物出机温度宜控制在5℃~35℃之间。
解读:拌合物的温度对硬化过程有显著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早期强度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拌合物的出机温度。
4.4 施工质量检测
4.4.1 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模板、钢筋等进行检查,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解读: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模板和钢筋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成型后的外观质量和承载能力。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检查。
4.4.2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
解读: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以促进水泥水化反应的正常进行。养护不足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开裂或强度不足等问题。
以上是对DB61/T 1432-2021中部分内容的详细解读。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升水泥混凝土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