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肉牛发酵垫料养殖的术语和定义、选址与布局、发酵垫料制作、饲养管理、卫生防疫及废弃物处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肉牛发酵垫料养殖的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ermented Bedding Cattle Farm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045-2021《肉牛发酵垫料养殖技术规范》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发酵垫料养殖模式提高肉牛养殖的环保性和经济效益。以下为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垫料组成与配比:标准要求发酵垫料主要由秸秆、锯末、稻壳等有机物和微生物菌剂混合而成。其中,有机物的比例应控制在70%-80%,微生物菌剂占1%-2%。这一比例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垫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水性和生物降解能力,同时维持适宜的微生物活性。
2. 水分含量管理:规定发酵垫料的初始含水量应在50%-60%之间。过高的水分会导致厌氧环境的形成,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而过低则会影响垫料的发酵效果。日常管理中需定期检查并调整水分,保持稳定状态。
3. 温度监控:标准指出,发酵垫料的理想温度范围是40℃至60℃。此温度区间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病原体的杀灭。当温度超出此范围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翻动垫料或调节通风量来恢复正常。
4. 粪污处理:肉牛排泄物直接进入发酵垫料后,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标准强调,在整个过程中要避免积水现象的发生,防止氨气浓度过高对牛群健康造成影响。此外还要求定期补充新的垫料以维持整体厚度不低于30厘米。
5. 牛舍设计要求:为了配合发酵垫料系统的运行,牛舍内部需要配备完善的排水系统以及足够的空间供牛自由活动。建议每头成年肉牛所需最小活动面积为6平方米,并且地面坡度控制在1%-2%,便于尿液顺畅排出。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核心要点解析,实际操作还需结合具体场地条件灵活调整,确保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及行业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