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南美白对虾在盐碱地池塘养殖的环境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甘肃省盐碱地池塘中进行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hiteleg Shrimp Culture in Saline-Alkali Po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2/T 4287-2021《南美白对虾盐碱地池塘养殖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在盐碱地条件下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选址、池塘建设到养殖管理等多个环节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旨在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一、选址与池塘建设
标准要求:
- 选址条件: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远离污染源的地方。
- 土壤检测:应对土壤pH值、盐分含量等进行检测,确保符合养殖需求。
- 池塘设计:池塘面积建议为5至20亩,水深保持在1.2米以上,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
解读:
合理的选址是成功养殖的基础。盐碱地特有的高盐环境对水质有特殊要求,因此需要通过科学检测来确认土壤是否适合养殖活动。池塘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日常管理的便利性,还要保证良好的水体交换能力,这对于维持适宜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
二、苗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标准要求:
- 苗种质量:应选用健康无病害、活力强的优质苗种。
- 放养密度:每亩投放不超过3万尾。
解读:
苗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期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健康的苗种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还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而合理的放养密度则有助于避免因过度拥挤而导致的竞争压力以及水质恶化等问题。
三、饲料投喂与日常管理
标准要求:
- 饲料选择: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配合饲料。
- 投喂原则:坚持“四定”(定时、定点、定量、定质)原则。
- 水质调控:定期监测并调整水质参数如溶解氧、氨氮等。
解读:
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养殖效益。按照“四定”原则操作,既能保证南美白对虾获得充足的营养,又能防止浪费造成资源损失。同时,密切监控水质变化对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害防控
标准要求:
- 预防为主: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药物使用: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并做好记录。
解读:
预防胜于治疗,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警惕非常重要。一旦发现问题苗头,需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切勿拖延以免扩大影响范围。此外,在使用任何化学药品时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安全环保。
总之,《南美白对虾盐碱地池塘养殖技术规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且实用的操作指南。遵循这些准则,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信每位养殖户都能收获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