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微咸水灌溉生产的技术要求,包括土壤准备、水源选择、灌溉方法、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水稻的微咸水灌溉生产及其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icro-brackish Water Irrigation Rice Production in Yellow River Delta Saline-Alkali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其独特的盐碱地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TSAASS 161-2024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微咸水灌溉生产技术规程》的出台为改善这一地区的水稻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将聚焦于该标准中新旧版本间的一条重要改动——关于微咸水灌溉水质标准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微咸水灌溉水质标准的调整
相较于旧版标准,《TSAASS 161-2024》对微咸水灌溉的水质要求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具体表现为增加了氯离子(Cl⁻)浓度上限指标以及细化了总溶解固体(TDS)范围。这些变化反映了近年来科研人员对于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分累积规律认识的深化。
# 氯离子浓度上限设定的意义
氯离子是衡量微咸水中腐蚀性和渗透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当其浓度过高时,不仅可能影响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还可能导致土壤结构恶化。新版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某一阈值,这有助于防止因长期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微咸水而导致的土地退化问题。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灌溉用水中的氯离子超标,则需要采取措施如预处理或者混合淡水来稀释后再使用。
# 总溶解固体范围细化的作用
总溶解固体是指水中所有溶解性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它直接关系到土壤盐渍化的程度。新版标准根据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及作物耐盐性特点,将TDS划分为多个区间,并给出了相应推荐值。这意味着农民可以根据自家田块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溉策略。比如,在轻度盐渍化土壤上种植普通水稻品种时,可以选择较低浓度的微咸水进行灌溉;而对于重度盐渍化土壤,则需谨慎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微咸水灌溉方案。
应用方法探讨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上述改进后的水质标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定期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检测体系,确保每次灌溉前都能准确掌握水源状况。
2. 合理配比:当现有水源无法完全满足要求时,可通过调配不同来源的水体达到理想效果。
3. 改良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等手段降低土壤盐分水平。
4. 教育培训: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TSAASS 161-2024》通过对微咸水灌溉水质标准的优化升级,为解决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水稻种植难题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严格按照新的规定执行,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管理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