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工程小型预制构件的原材料要求、生产工艺、质量检验及验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公路工程中小型预制构件的设计、生产和施工过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Small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in Highway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43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386-2021《公路工程小型预制构件施工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公路工程中使用的小型预制构件制定的技术标准。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材料选择方面,规范强调了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例如,第5.1.1条规定,水泥应选用符合GB 175标准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并且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这一规定确保了混凝土的基本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同时,砂子的选择需满足JGJ 52的要求,粒径在0.15mm至5mm之间,含泥量不得超过3%。这些具体参数的设定旨在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以及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其次,在制作工艺上,规范提出了严格的操作流程。比如第6.2.1条指出,预制构件的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变形。此外,第6.3.1条还要求采用振动成型法来提高构件密实度,确保其内部结构均匀无空洞。对于养护环节,则明确指出应在温度为20±5℃、相对湿度大于90%的环境中进行自然养护至少7天,必要时可延长至14天。
再者,关于成品检验与验收,规范也给出了详细的指导。第8.1.1条提到,每批次生产完成后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抽样比例进行外观检查及尺寸测量,任何超出允许偏差范围的产品均不得出厂。另外,第8.2.1条进一步规定了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包括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指标,只有当所有检测结果均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视为合格产品。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规范特别注重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第10.1.1条建议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粉尘污染,并妥善处理废弃物;而第10.2.1条则强调施工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防护栏杆、警示标志等,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小型预制构件施工技术规范》从材料选用到成品验收等多个环节都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为确保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该规范执行,从而实现高效优质的工程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