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心静脉压测量技术的操作流程、设备要求、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中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测量的技术操作与管理。
Title:Central Venous Pressure Measurement Technique
中国标准分类号:C47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NAS 36-2023《中心静脉压测量技术》标准中,相较于旧版标准(如TCNAS 36-2015),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关于“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的要求。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对患者安全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和标准化趋势。
旧版标准中,对于导管尖端位置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心电图(ECG)波形变化、回血情况以及穿刺点的解剖位置等经验性判断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辅助判断导管位置,但其主观性强、准确性有限,容易导致误判,进而引发导管异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而新版标准TCNAS 36-2023明确要求,在完成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必须通过影像学手段(如胸部X线或超声)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确认,并且明确了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应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即SVC-RA junction)。这不仅是对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更是对患者安全的有力保障。
在实际应用中,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首先,要熟悉影像学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确保能够正确识别导管尖端的位置。例如,在胸部X线片上,导管尖端通常位于第二至第四肋间水平,接近右心房入口处;而在超声引导下,可以通过实时观察导管进入血管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其次,应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包括导管置入时间、位置、影像资料等信息,便于后续跟踪和评估。同时,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新标准的各项要求,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医疗风险。
最后,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TCNAS 36-2023在中心静脉压测量技术方面的更新,不仅提升了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通过对这一变化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