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灌溉的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操作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种植区的灌溉管理。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Rice Irrigation in the Secon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Zon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002—2021 第二积温带水稻灌溉技术操作规程》是黑龙江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第二积温带地区水稻种植的科学灌溉。以下选取了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灌溉用水水质要求
标准中明确指出,灌溉用水的pH值应在6.5至8.5之间,氯化物含量不得超过250mg/L,硫酸盐含量不得超过250mg/L。这是因为过高或过低的pH值以及过多的盐分会对水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pH值适中有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而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超标则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
2.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灌溉管理
在苗床期,应保持床土湿润但不积水,以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移栽后至返青期,需浅水灌溉,水层深度控制在2-3厘米,以利于缓苗和新根发育。分蘖期是决定有效穗数的关键时期,此时应采取浅、湿、干交替的灌溉方式,即灌一次水后自然落干至田面无水,再灌下一次水,这样既能保证土壤通气良好,又能满足水稻对水分的需求。抽穗开花期是水稻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应保持水层稳定在5-7厘米,确保籽粒充实。灌浆成熟期则逐渐减少灌溉次数,最后进入黄熟期时停止灌溉,以便于机械收获。
3.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标准提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例如,在灌溉设施上推广使用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这些方法可以精确控制灌溉量,避免传统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同时,还建议建立农田水利信息系统,通过监测气象条件、土壤湿度等因素来自动调节灌溉时间和水量,实现精准灌溉。
4. 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当遇到干旱或者暴雨等极端天气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干旱情况下,应及时增加灌溉频率,必要时可结合施肥一起进行灌溉,以缓解旱情;暴雨过后,则要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防止长时间淹水导致烂根现象发生。
以上是对《DB23/T 3002—2021 第二积温带水稻灌溉技术操作规程》部分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广大农户朋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