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病虫害防治用药有效性监测评价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数据处理和评价准则。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水稻病虫害防治用药有效性的监测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fficacy of Rice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Ag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134-2021《水稻病虫害防治用药有效性监测评价技术规范》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病虫害防治用药效果的监测与评估工作。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水稻病虫害防治用药的有效性监测和评价。明确了该标准的应用地域及对象,确保了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对“病虫害”、“防治用药”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病虫害”是指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害虫及其造成的损害。“防治用药”则是指用于控制或减轻病虫害危害所使用的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等。这些定义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监测点设置
标准要求根据水稻种植区域的实际分布情况合理布局监测点。每个县至少设立一个固定监测点,并且要覆盖主要栽培品种和生态类型区。同时强调了监测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够真实反映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用药效果。
样品采集与处理
在样品采集方面,规定了不同阶段(苗期、分蘖期、抽穗期等)需采集的样本数量、采样方法以及保存条件。比如,在苗期每块田地随机抽取5个样点,每个样点取10株幼苗;而对于成株期,则需要按照一定比例随机选取植株作为检测对象。此外还指出所有采集回来的样品都必须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处理,避免因时间过长导致数据失真。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部分详细描述了对照组与试验组的设置原则。对照组通常采用空白对照或者已知有效药剂作参照;而试验组则按照拟定方案施用待测药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实验至少重复三次以上以保证结果可靠性,并且整个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
数据记录与分析
关于数据记录,标准提出了详细的表格模板供参考使用,包括但不限于用药前后的虫口密度变化、病情指数、产量差异等内容。在数据分析环节,建议运用统计学方法如方差分析来判断各处理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发现某种药剂确实优于其他选项,则可以进一步开展田间大区试验验证其实际应用价值。
结果表达
最后,对于最终得出的结论也给出了指导性意见。除了提供定量指标外,还可以结合定性描述来全面展示某款农药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如何。例如可以提到该产品不仅提高了防治效率而且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等优点。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水稻病虫害防治用药有效性监测评价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总结全过程所需遵循的基本准则,而且特别注重科学严谨的态度贯穿始终。这对于促进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