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微生物发酵玉米胚芽粕的生产技术要求、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以玉米胚芽粕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饲料或相关产品的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f Corn Germ Bra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270-2021《微生物发酵玉米胚芽粕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玉米胚芽粕微生物发酵处理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对于提升玉米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改善饲料品质以及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关键条款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原料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用于微生物发酵的玉米胚芽粕应来源于正规渠道,确保无污染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具体来说,原料中不得含有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有害物质,并要求其粗蛋白含量不低于20%,水分含量控制在12%以内。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后续发酵过程的效果及最终产品的质量。
菌种选择与培养
关于菌种的选择,标准强调必须选用经过权威机构鉴定并批准使用的安全高效菌株。例如乳酸杆菌、酵母菌等常见发酵菌种,在实际应用时需根据目标产物特性合理搭配。此外,还规定了严格的菌种活化程序,包括但不限于适宜温度、pH值和营养液浓度等条件,以保证接种后的活性达到最佳状态。
发酵工艺参数
发酵过程中,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建议采用间歇式或连续式的发酵方式,其中最适温度范围为30°C至35°C之间。同时,氧气供应量也至关重要,通常通过搅拌装置来调节供氧水平,避免因缺氧导致副产物积累。另外,发酵周期一般设定为48小时左右,期间要定期监测pH值变化情况,必要时添加缓冲剂维持稳定。
产品检测与储存
成品的质量检验主要包括感官评价、理化分析及微生物限度检查三个方面。感官上要求色泽均匀、气味正常;理化指标如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25%,酸价不超过10mg KOH/g;而微生物限度则需符合GB 13078的规定。储存环境也很关键,推荐使用密封良好的包装袋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空气侵入。
安全措施
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安全始终是第一位考虑的因素。为此,标准特别提出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比如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装备、定期清洁设备设施、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等。特别是在发酵罐清洗环节,应严格按照规程执行,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总之,《微生物发酵玉米胚芽粕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操作指南,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操作依据。通过严格遵守该标准,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