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及组培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白及组培苗的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Bletilla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269-2021《白及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白及组培苗的生产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进行了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白及”、“组培苗”等核心概念。白及是指兰科植物中的白及属植物,组培苗则是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无菌苗。这一部分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概念基础。
二、环境条件
标准规定了组培室的基本环境要求,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洁净度。例如,组培室内的温度应保持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60%到80%,光照强度建议在2000至3000勒克斯。这些条件直接影响到白及组培苗的生长发育,确保其健康稳定地成长。
三、培养基配制
关于培养基的配制,标准强调了营养成分的重要性。推荐使用MS(Murashige and Skoog)改良培养基,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激素浓度。此外,还应注意无菌操作,所有试剂需经过严格灭菌处理,以防止污染影响实验结果。
四、接种与继代培养
在接种环节,标准指出要选择健壮饱满的种子或芽点作为外植体,并采用75%酒精短时间消毒后,再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消毒。对于继代培养,则要求定期更换新鲜培养基,通常每20至30天进行一次,以促进新梢生长。
五、炼苗移栽
当白及组培苗长至一定高度时即可进入炼苗阶段。此过程旨在让幼苗适应自然环境,减少移植后的成活率损失。具体做法是在温室条件下逐步降低湿度并增加光照时间,直至完全停止遮阴。之后可将炼好的苗移栽至田间,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且排水良好。
六、病虫害防治
最后,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需重视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建议采取物理方法如粘虫板捕杀害虫,同时配合使用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进行喷洒保护。定期检查植株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隔离处理,避免扩散蔓延。
以上就是DB45/T 2269-2021中几个关键方面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