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杀菌剂防治榛子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的方法、要求和评价标准。本文件适用于杀菌剂在榛子白粉病防治中的效果评估及试验设计。
Title:Field Efficacy Test Criteria for Fungicides - Part 1: Control of Powdery Mildew in Hazelnu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0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503.1—2021《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1部分:杀菌剂防治榛子白粉病》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榛子白粉病防治的田间药效试验标准。这项标准为科研人员、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药生产企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试验方法,以确保杀菌剂在榛子白粉病防控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首先,该标准明确要求试验设计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或裂区设计,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这一规定旨在通过统计学上的重复性来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随机区组设计能够有效控制土壤肥力等环境因素对试验的影响,而裂区设计则适用于多因子试验,可以同时考察不同浓度和剂量对病害防治效果的影响。
其次,关于试验小区面积的规定也非常重要。标准指出,试验小区面积不得小于20平方米,并且每个小区之间需要设置隔离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相邻小区之间的相互影响,保证每块试验地都能独立接受处理,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
此外,在施药方式上,标准强调要严格按照推荐剂量进行操作,不得随意增减用量。这不仅关系到药效的好坏,还直接关乎作物的安全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喷雾法施药,要求雾滴直径应在100-300微米范围内,以确保药物能够均匀覆盖植株表面,达到最佳防效。
在观测时间和频率方面,标准建议从发病初期开始每隔7天进行一次调查记录,直至病害停止扩展为止。每次调查时需对每个小区内的所有植株进行全面检查,并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分级方法评定病情指数。这种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药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内的表现情况,为后续分析提供详实依据。
最后,在数据处理与评价阶段,标准提倡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测试,以确定各处理间的显著差异。当对照区的自然发病率达到80%以上时,才能计算相对防效;若对照区发病率低于此值,则需重新调整试验方案。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精神,也为最终结论的真实性奠定了基础。
总之,《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1部分:杀菌剂防治榛子白粉病》是一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技术文件,它为我们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通过遵循这些条文,我们不仅能更有效地控制榛子白粉病的发生与发展,还能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