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秸秆黄贮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黄贮制作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质量控制与管理等。本文件适用于玉米秸秆黄贮饲料的生产与使用。
Title:Corn Stalk Yellow Silage Technical Guidel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17T 329-2021《玉米秸秆黄贮技术指南》是河南省地方标准,为玉米秸秆的黄贮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条文:原料应新鲜、无霉变
解读:选择新鲜的玉米秸秆作为原料是确保黄贮成功的关键。新鲜的秸秆水分含量适中,营养成分保留较好。同时,要避免使用已经发生霉变的秸秆,因为霉变会导致有害物质产生,影响饲料品质和动物健康。
条文:秸秆长度控制在2-5厘米
解读:将秸秆切割成适当的长度有助于提高压实度,减少空气残留,从而创造良好的厌氧环境。过长的秸秆难以压实,容易导致氧气进入,增加腐败风险;过短则可能影响后续的消化吸收效率。
发酵过程控制
条文:含水量控制在60%-70%之间
解读:适宜的含水量对于乳酸菌的生长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含水量都会抑制乳酸菌的活性,进而影响发酵效果。通过调整水分含量,可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最终形成稳定的酸性环境。
条文:发酵温度保持在20℃-35℃
解读:此温度范围有利于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低于20℃时,发酵速度会显著减慢;高于35℃则可能导致有害微生物过度繁殖,破坏发酵平衡。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维持合适的温度条件。
贮存管理
条文:密封良好,防止漏气
解读:良好的密封能够有效隔绝外界氧气,维持内部厌氧状态,这对于保证黄贮质量非常重要。一旦出现漏气现象,空气中的氧气会进入,导致好氧菌滋生,破坏原有的发酵体系,降低饲料品质。
条文: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解读:定期检查是为了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密封破损、发霉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修补密封或更换受损部分,必要时还需对受影响区域进行清理消毒,以防止问题扩大影响整体储存质量。
以上内容基于DB4117T 329-2021标准中关于玉米秸秆黄贮技术的关键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