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菌种的保存和活化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从事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检测和相关活动的实验室。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Preservation and Activation of Microbial Strains in Animal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17/T 320-2021《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存和活化技术指南》是河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菌种保存和活化的操作要求和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菌种保存条件
标准明确指出,菌种保存应根据其特性选择适宜的保存方式。对于大多数细菌而言,建议采用冷冻干燥法或液氮超低温保存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延长其存活时间。例如,液氮保存温度通常为-196℃,可使细菌处于完全休眠状态。
活化步骤
活化是将长期保存的菌种恢复至可培养状态的过程。标准中提到活化前需先对保存管进行无菌检查,并使用适合的培养基进行复苏培养。具体来说,在解冻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荡以防细胞损伤;复苏后的第一代培养物不宜直接用于实验研究,而应至少传代一次以确保菌种纯度。
记录与管理
为了保证菌种保存工作的可追溯性,标准强调必须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这包括但不限于:菌种来源、保存日期、保存方法、活化次数及每次使用的具体用途等信息。所有相关文档应当妥善保管至少五年以上,以便日后查阅验证。
安全措施
鉴于动物病原微生物潜在的危害性,标准特别强调了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菌种时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并遵循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此外,还应对工作区域定期消毒清洁,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存和活化技术指南》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为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和保障人员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