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雷公藤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及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雷公藤的规范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769-2021 中药材 雷公藤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湖北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雷公藤的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为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深度解读。
标准规定了雷公藤栽培环境应选择在海拔300至800米之间,土壤pH值为5.5至7.5,且需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这主要是因为雷公藤适宜在微酸性到中性环境中生长,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影响其正常发育。
关于育苗部分,标准指出种子播种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是将种子浸泡于浓度为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2小时。这一措施能够有效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提高发芽率。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强调要定期除草并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同时要求每年追肥两次,第一次是在春季萌芽期施用氮肥促进植株生长;第二次是在秋季开花后施用磷钾肥以增强越冬能力。
对于采收时机的选择,标准建议当植株地上部分枯萎时即可采挖根部作为药材原料。此时植物体内的有效成分含量达到峰值,有利于保证药材质量。
此外,标准还明确了干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范围:初晒阶段温度不超过40℃,复晒阶段则可适当提升至50℃左右。这样做既能快速脱水又不会破坏药效物质。
总之,《DB42/T 1769-2021》从多个角度出发为雷公藤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各项指标执行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