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绿孔雀饲养的场地选择与建设、种源获取、饲料与营养、饲养管理、卫生防疫及档案记录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绿孔雀的人工饲养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Green Peafowl Breeding Manag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绿孔雀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其保护和人工繁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DB53/T 1065-2021《绿孔雀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为科学开展绿孔雀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依据。以下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设施要求
标准规定绿孔雀养殖场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区域,远离工业污染源和居民区。场区内需设置生活管理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等功能分区,并实行净污分离。饲养舍内应配备足够的活动空间,每只成年绿孔雀的最小活动面积不得低于4平方米。此外,笼舍需安装防逃逸设施,同时提供遮阴避雨的场所。
二、饲料与营养
绿孔雀属杂食性动物,标准要求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8%,并根据生长阶段调整配方。幼鸟期可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成年后逐渐过渡到谷物、豆类等天然原料。饮水必须清洁卫生,每天更换一次。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特别强调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避免对绿孔雀健康造成危害。
三、日常管理
饲养人员需定期检查绿孔雀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隔离治疗。每周应对笼舍进行全面清扫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干燥。繁殖季节要密切关注雌雄配比及交配情况,确保种群遗传多样性。同时,标准建议建立个体档案,记录生长发育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四、疾病防控
标准明确了绿孔雀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驱虫以及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一旦发生传染病,必须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并采取隔离封锁等应急处置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禁止使用违禁药物,提倡采用生物安全防控手段降低疾病风险。
五、繁殖管理
对于人工繁育绿孔雀,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雌鸟适宜初产年龄为2岁,每年产蛋量控制在6-8枚为宜。孵化期间需维持恒定的温湿度条件,适时翻蛋通风。雏鸟出壳后要立即转入育雏室饲养,前两周保持37℃左右的温度,之后逐步降温至常温。
六、环境保护
考虑到绿孔雀野外栖息地的生态价值,标准特别强调养殖过程中的环保责任。要求养殖场妥善处理粪便污水,鼓励资源化利用。同时,不得随意引入外来物种,防止干扰当地生态系统平衡。
总之,DB53/T 1065-2021为绿孔雀的人工繁育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促进这一濒危物种的有效保护。从业者在实际操作中务必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共同推动绿孔雀种群的恢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