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消防用电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消防救援中使用的电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
Title: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Firefighting Electric Multi-rotor UAV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0/T 1119-2021《消防用电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是重庆市发布的关于消防用无人机的技术规范。该标准对无人机在消防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适应性
标准规定无人机应在以下环境下正常工作:
1. 温度:-10℃至+45℃
2. 湿度:≤95%RH
3. 风速:≤10m/s
4. 海拔高度:≤3000m
这些参数确保了无人机能够在大多数常见的消防作业环境中稳定运行,不会因为极端天气而失效。
二、飞行性能
无人机应具备以下基本飞行性能:
1. 最大飞行速度不低于16m/s
2. 最大抗风能力不低于8级(17.2m/s)
3. 最大续航时间不少于25分钟
4. 最大飞行高度不低于300m
这些指标保证了无人机能够快速到达事故现场,长时间滞空观察,并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定飞行。
三、载荷能力
无人机需配备以下主要载荷设备:
1. 热成像相机:分辨率为640×512像素,测温范围为-20℃至+150℃
2. 可见光相机: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像素
3. 喷洒装置:容量不小于10L,喷洒速率可调
4. 抛投装置:最大承载重量不低于5kg
这些载荷配置使得无人机能够胜任多种消防任务,如火情侦察、热源定位、物资投放等。
四、通信与控制
无人机系统应满足以下通信与控制要求:
1. 数据传输带宽不低于2Mbps
2. 视频传输延迟不超过300ms
3. 控制距离不小于5km
4. 支持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操作模式
良好的通信性能是实现远程操控和实时信息传输的基础,不同操作模式则提供了灵活的使用方式。
五、安全性能
为了保障使用安全,标准还规定了以下安全措施:
1. 具备低电量报警功能,剩余电量低于20%时发出警告
2. 设置紧急返航机制,在信号丢失或失控时自动返回起飞点
3. 配备降落伞装置,当检测到严重故障时自动展开
4. 关键部件采用冗余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
以上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无人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生意外的风险。
综上所述,DB50/T 1119-2021从多个维度对消防用电动多旋翼无人机提出了严格要求,旨在提升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这些规定不仅为制造商提供了明确的设计依据,也为用户选择合适的设备提供了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