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措施、风险评估及护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管理。
Title:Prevention of Intraoperative Acquired Pressure Injury
中国标准分类号:C48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NAS 29-2023《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预防》标准发布后,护理界对新旧版本的差异进行了广泛讨论。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关于“术中患者体位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相较于2016版标准,2023版在术中体位管理方面提出了更明确、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对“体位垫使用规范”和“皮肤受压部位监测频率”的调整。
新标准强调,术中体位管理不仅是减少压力性损伤的重要环节,更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措施。2016版虽然也提到了体位管理的重要性,但未对体位垫的类型、使用时机及更换频率做出明确规定。而2023版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些内容,明确提出:“术中应根据患者体型、手术类型及体位需求选择合适的体位垫,并在术中每小时检查一次皮肤受压部位,必要时进行调整。”
这一变化的背后,反映出近年来临床对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术中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特别是在骨突部位如肩胛部、骶尾部、足跟等处,极易出现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组织损伤。因此,及时调整体位、合理使用体位垫成为预防的关键。
在实际应用中,护理人员需掌握以下几点:
首先,体位垫的选择应依据患者个体情况。例如,肥胖患者需要更大、更厚的垫子以分散压力,而儿童或老年患者则需选用柔软且易塑形的材料,避免造成新的压迫点。
其次,体位调整应遵循“定时、定点、定人”的原则。每小时检查一次受压部位,记录皮肤颜色、温度、完整性等变化。若发现红肿、破损或异常反应,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如调整体位、更换垫子或通知医生。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与麻醉师、外科医生的沟通,确保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及时配合调整体位。尤其是在长时间手术中,团队协作是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TCNAS 29-2023在术中体位管理方面的改进,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临床实践的深入理解和对患者安全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应认真研读并落实新标准中的具体要求,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有效降低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升围手术期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