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鲫鱼工厂化规模繁育的场地与设施、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孵化、苗种培育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地区鲫鱼工厂化规模繁育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ndustrial-scale Breeding of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4/T 1804-2021《鲫鱼工厂化规模繁育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鲫鱼的工厂化养殖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苗种选择与质量要求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鲫鱼亲本的选择标准。亲本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群体,体长应在25厘米以上,体重不低于300克,并且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此外,亲本的年龄一般控制在3至5龄之间。这些要求旨在确保后代的生长性能和抗逆性。
二、孵化池条件
对于孵化池的要求,标准指出孵化池的面积宜为50至100平方米,水深保持在1.2至1.5米之间。池底需平整且有一定的倾斜度以便于排水。同时,池内应配备增氧设备以保证水中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毫克/升。这样的环境设置能够满足受精卵孵化过程中的氧气需求,提高孵化成功率。
三、水质管理
水质是影响鲫鱼幼苗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标准,养殖用水的pH值应维持在7.0至8.5范围内,氨氮浓度不得超过0.2毫克/升,亚硝酸盐浓度不得超过0.02毫克/升。定期更换新水或使用生物过滤器来净化水质是非常必要的操作。
四、饲料投喂
幼苗期的营养供给直接关系到鲫鱼的成长速度及成活率。标准建议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作为主要饵料来源,蛋白质含量至少达到40%以上。每日分多次少量投喂,避免一次性过量投食导致浪费或者污染水质。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增加每次投喂量直至达到正常水平。
五、疾病防控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疾病防控的基本原则。按照标准的要求,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都应当密切观察鱼类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现象立即采取措施。例如,定期泼洒生石灰溶液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合理安排轮作制度减少病原积累;必要时可使用国家批准使用的药物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升鲫鱼工厂化规模繁育的成功率,促进渔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希望从业者们能够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该标准内容,共同推动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