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寒旱区苜蓿与小麦轮作的术语和定义、轮作模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寒旱区苜蓿与小麦轮作的生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lfalfa and Wheat Rotation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393-2021《寒旱区苜蓿与小麦轮作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寒旱地区农业发展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从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等环节对苜蓿和小麦的轮作栽培进行了规范,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以下将重点解读几个关键条款:
1. 品种选择: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适宜在寒旱区种植的苜蓿品种应具备抗寒性强、耐旱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如“乌兰巴特尔”、“呼伦贝尔”等本地优良品种。对于小麦,则推荐选用早熟或半冬性品种,以缩短生育期,减少水分消耗。
2. 播种时间与方式:建议苜蓿春播时间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秋播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而小麦的最佳播期为9月中下旬。播种方式采用条播,行距控制在20-30厘米之间,确保植株间有足够的空间生长。
3. 田间管理措施:强调合理施肥的重要性,每年每公顷需施入有机肥不少于30吨,并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追加氮磷钾复合肥。灌溉方面,提倡滴灌技术,每次灌溉量控制在20-30毫米,避免过量浇水造成盐碱化。
4. 病虫害防治: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治理。特别注意防治苜蓿蚜虫和小麦锈病等常见病虫害。
5. 收获时机:对于苜蓿而言,在第一茬花序开放初期即可开始收割;而对于小麦,则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此时籽粒含水量约为20%,有利于后续储藏加工。
以上内容仅是对部分核心条款的简要分析,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具体条件灵活调整。通过严格执行本规程,可以有效提升寒旱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