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原生态修复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监测方法及评价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草原生态修复项目的监测与评价。
Title:Gras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dex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383-2021草原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用于指导和规范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中的监测与评价。以下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植被覆盖度
该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植被覆盖度作为评价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植被覆盖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采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测定植被覆盖度。高植被覆盖度意味着良好的土壤保持能力和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而低植被覆盖度则可能预示着土地退化或过度放牧等问题的存在。
二、物种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是衡量一个区域内物种丰富程度及其均匀分布状态的一个综合指标。根据DB15/T 2383-2021的规定,在评估草原生态修复效果时,不仅要关注物种数量,还要考虑不同种类之间的相对丰度关系。通过计算Shannon-Wiener指数等方法可以定量描述这一特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表明该区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三、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到草原植被的生长发育情况。因此,在本标准里特别强调了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量等多个关键参数进行定期检测。例如,当土壤pH值偏离适宜范围时,可能会抑制某些特定植物种群的正常生长;而充足的有机质和氮素供应则是促进草本植物快速恢复的基础条件。
四、水源涵养功能
草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水源涵养任务。为此,《DB15/T 2383-2021》提出要加强对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地表径流特征等方面的长期观测记录。只有确保草原能够有效地储存并缓慢释放水资源,才能维持周边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运行。
五、碳固定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如何提高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依据该标准的要求,在实施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时应重视增加植物群落密度及改善地下根系结构这两方面措施,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单位面积上的碳吸收效率。
以上几点仅仅是整个标准内容的一部分精华所在。总的来说,《DB15/T 2383-2021》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框架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活动。当然,在具体操作层面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