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和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监测与评估。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DB15/T 2381-2021)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为科学评估草原生态修复效果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了“草原生态修复”是指通过采取人工措施或自然恢复的方式,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这一定义强调了修复工作的目标不仅是提升植被覆盖率,还要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面恢复。
其次,在监测内容方面,标准要求从植被状况、土壤条件、水分状况及生物多样性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其中,植被状况监测应包括植被覆盖度、高度、密度等指标;土壤条件监测则需关注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孔隙度等参数;水分状况监测主要涉及降水量、蒸发量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生物多样性监测重点在于动植物种类数量及其分布特征。这些指标的选择充分考虑到了影响草原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全面掌握修复区域的实际变化。
再者,关于监测方法,标准推荐采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数据信息,而地面调查能够提供更精确详实的具体数据。此外,还特别指出在使用遥感影像时要选择分辨率较高的卫星图像,并结合实地踏勘验证结果以确保准确性。对于土壤样品采集,则建议按照网格布点法进行随机抽样,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
最后,在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环节,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将所有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同时,还强调了报告中必须包含项目背景介绍、实施过程描述、监测结果展示以及改进建议等内容,以便于管理者了解整个项目的进展成效并据此做出决策。
综上所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DB15/T 2381-2021)不仅规定了具体的监测流程和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思路来评价草原生态修复的效果。这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我国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