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的技术要求、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苜蓿种植区的蚜虫监测与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Alfalfa Aphi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372-2021《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苜蓿蚜虫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监测方法
1. 监测点设置
标准规定,每个监测区域应设置不少于5个监测点,且这些监测点需均匀分布于整个区域内。这样可以确保数据采集具有代表性,避免因局部环境差异导致的数据偏差。
2. 诱集器使用
使用黄色诱集板作为主要监测工具。诱集板的高度应距离地面约30厘米,并定期更换诱集板以保证监测效果。这一措施有助于准确捕捉蚜虫活动情况,为后续防治提供依据。
防治策略
1. 生物防治优先
标准提倡采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进行生物防治。通过保护和促进这些天敌种群的增长,可以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同时有效控制蚜虫数量。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维持生态平衡。
2. 化学防治条件
当蚜虫密度达到每株植物超过10头时,可考虑采取化学防治措施。选择低毒高效的杀虫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施药,避免过量使用。此外,在喷洒药物时应注意避开蜜蜂授粉期,保护非目标昆虫。
其他注意事项
- 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日常管理,及时清除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 记录与报告
对每次监测结果及防治过程都应做好详细记录,并定期向当地农业部门提交报告,便于统一管理和数据分析。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内容,可以有效地降低苜蓿蚜虫的危害程度,保障牧草健康生长,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