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撂荒耕地遥感监测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方法、监测流程和成果提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小麦种植区域的撂荒耕地遥感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Abandoned Wheat Farmland - DB1301T385-2021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撂荒耕地遥感监测技术规程》(DB1301T385-2021)是由河北省石家庄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撂荒耕地的遥感监测工作。这项标准对于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小麦撂荒耕地”的概念,即在适宜种植小麦的时间段内,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土地未能正常耕种的状态。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监测范围与周期
规定了监测的主要区域应覆盖小麦主产区,并且监测周期设定为每年一次。这样的安排能够及时掌握耕地利用情况的变化趋势,有助于政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数据获取
强调了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之一。同时指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无人机航拍等手段补充数据。这不仅提高了监测精度,也增强了应对复杂地形的能力。
图像预处理
包括了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多个步骤。这些预处理过程对于确保后续分析结果准确可靠至关重要。例如,几何校正是为了消除因传感器姿态变化引起的图像变形问题;而辐射校正则是为了统一不同时间段采集到的数据之间的亮度差异。
分类体系建立
构建了一个基于植被指数(如NDVI)、纹理特征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小麦撂荒地分类模型。通过训练样本集来优化参数设置,最终实现自动识别撂荒地块的目的。这种方法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又保证了较高的识别率。
结果验证与评估
提出了采用实地调查法对遥感监测成果进行抽样核查的要求。具体而言,要求每个县至少抽取10个样点进行现场核实,并计算出总体误差率等统计指标。这样做不仅可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还能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应用实例分析
最后还给出了几个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该技术规程在不同地区的具体实施效果。比如,在某平原地区成功发现了多处长期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而在丘陵地带,则帮助发现了部分因灌溉设施损坏而导致减产的现象。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撂荒耕地遥感监测技术规程》(DB1301T385-2021)中部分内容的重要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