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硬头鳟养殖的场地选择、苗种放养、水质管理、饲料投喂、日常管理及疾病防控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硬头鳟的人工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ainbow Trout Farm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962-2021《硬头鳟养殖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硬头鳟的养殖环境、苗种选择、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养殖环境方面,标准明确要求水源水质需符合GB 11607的规定,即淡水养殖用水的pH值应在6.5至8.5之间,溶解氧不得低于5mg/L,氨氮浓度不超过0.2mg/L。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硬头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尤其是溶解氧对于鱼类呼吸至关重要。同时,池塘底部应保持清洁,避免沉积物过多导致水质恶化。
其次,在苗种选择上,标准强调应选用经过检疫合格且体质健壮的鱼苗,体长应在3cm以上,无明显病灶或畸形。此外,苗种放养前需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等,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放养密度则根据池塘面积、水深等因素合理确定,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养量为20尾左右。
再者,在饲养管理部分,标准指出饲料应富含蛋白质,粗蛋白含量不低于40%,并定期调整投喂量以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投喂次数建议每天两次,早晚各一次。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如遇恶劣天气可适当减少投喂甚至暂停投喂,防止因缺氧等原因造成损失。
最后,在病害防治环节,标准提倡采用生态防控措施为主,化学药物使用为辅的方式。一旦发现患病个体应及时隔离,并按照NY 5071的要求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使用的药品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严禁使用违禁药物。
综上所述,《硬头鳟养殖技术规范》从多个维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有助于提高硬头鳟养殖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养殖户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守上述要求,确保养殖活动既高效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