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监测预警、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综合防控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范围内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Control of Major Cereal Crop Diseases and P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05T 169—2021《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河南省针对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旨在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
标准规定了绿色防控的基本原则,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辅助,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措施。这一原则强调了生态优先的理念,要求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注重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二、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绿色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中提到要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例如,在小麦种植中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通过轮作倒茬,避免连作障碍,有助于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这些措施不仅能够直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还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灯光诱杀、色板诱集、防虫网覆盖等方法。标准指出,在水稻种植区可设置频振式杀虫灯,用于诱杀害虫成虫,减少下一代幼虫的数量。此外,利用黄色粘虫板可以有效捕捉蚜虫等害虫,而防虫网覆盖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害虫进入田间。这些物理手段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控的核心内容之一。标准提倡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比如,释放赤眼蜂或瓢虫等天敌昆虫,能够有效地抑制玉米螟等害虫的危害;喷施苏云金杆菌(Bt)等微生物农药,则可以在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情况下杀灭害虫。这种方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五、化学防治
尽管强调绿色防控,但化学防治仍是必要手段之一。标准对化学防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适时适量用药,避免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具体而言,在小麦拔节期若发现纹枯病发病初期,应及时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进行喷雾处理;对于稻瘟病暴发的情况,需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药效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应定期监测病虫害抗药性水平,以便及时更新防治策略。
六、监测与评估
为了保证绿色防控效果,标准特别强调了病虫害监测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体系,定期开展田间调查,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条件等因素,科学预测未来趋势,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防控预案。此外,还需定期评估各项防控措施的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改进技术方案。
总之,《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部全面指导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它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实现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希望广大农业工作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我国农业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