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油棕组培苗繁育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的选取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油棕组培苗的繁育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Oil Palm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Propag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油棕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DB46/T 554-2021)是由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该标准对油棕组培苗的繁育过程进行了全面规范。以下从几个关键点对该标准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环境条件
标准中明确指出,组培室应配备完善的设施以确保适宜的环境条件。具体要求包括: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3至27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范围内,光照强度为2000-3000勒克斯,并且每日光照时间为10-12小时。这些条件对于维持细胞正常分裂和生长至关重要。
培养基制备
关于培养基的选择与制备,标准强调使用MS基本培养基作为基础配方。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如6-BA、NAA等来促进芽分化或根系发育。同时还需要加入适量蔗糖作为碳源并调整pH值至5.8左右。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
外植体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后续实验的成功率。标准建议选用健康无病害的叶片或茎尖作为外植体材料。在进行表面消毒时,先用70%酒精浸泡30秒然后置于0.1%升汞溶液中消毒8-10分钟,并彻底冲洗干净避免残留药剂影响细胞活性。
脱毒检测
为了保证获得高质量的无病毒苗,在完成初代培养后需对外植体进行脱毒检测。可以通过指示植物法或者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来进行鉴定。只有确认没有病毒感染的情况下才能继续扩繁工作。
移栽管理
当试管苗长至一定高度时即可移入大田种植。此时要注意控制好移植初期的水分供应防止过度浇水导致烂根现象发生;另外还需注意遮荫处理减少阳光直射对幼苗造成的伤害直至其适应外界环境为止。
以上是对《油棕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部分核心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