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春播大豆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春播大豆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pring-Sown Soybean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8T 297-2021《春播大豆生产技术规程》是由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部门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春播大豆的生产过程,提高产量和品质。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 应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选用适合的高产优质品种。例如,坝上地区推荐使用中熟或晚熟品种,而坝下地区则可选用早熟品种。
解读: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适宜种植的大豆品种类型。坝上地区由于气温较低,需要较长的生长周期才能保证充分成熟;而坝下地区热量资源丰富,则可以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以充分利用光温资源。
二、播种技术
2. 播种前要精细整地,确保土壤疏松平整。一般要求耕层厚度达到20厘米以上,并且做到无明垡、无坷垃。
解读:良好的土壤环境是大豆出苗的基础。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厚度,有利于根系发育和水分渗透。同时平整土地能够减少积水现象,避免因局部积水导致烂种死苗的情况发生。
三、田间管理
3. 合理密植,通常每亩保苗量控制在15000株左右。行距保持在40~50厘米之间,株距约为15厘米。
解读:合理密植有助于充分利用土地面积和光照条件,但过密会抑制个体发育,降低单株产量;过稀则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通过调整行距和株距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
四、病虫害防治
4.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解读:病虫害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前做好监测预警工作,能够为后续的有效防控赢得时间。一旦确认病虫害发生,应迅速行动,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加以应对,切忌拖延导致损失扩大。
五、收获与贮藏
5. 当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即可开始收获作业。收获后需尽快脱粒晾晒,防止霉变。
解读:适时收获对于保证大豆品质至关重要。过早收获会导致籽粒未完全成熟,影响最终产量;而延迟收获则可能遭遇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利条件。脱粒后的及时晾晒不仅有利于降低水分含量,还能有效杀灭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延长保存期限。
以上内容是对DB1308T 297-2021《春播大豆生产技术规程》中一些核心要点的深入剖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