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矮杆高粱密植高产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矮杆高粱的密植高产栽培。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density and High-yield of Dwarf Sorgh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8T098-2021《矮杆高粱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矮杆高粱种植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科学的栽培方法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在品种选择上,规程要求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且适合密植的矮杆高粱品种。例如,应优先考虑那些具有较强抗倒伏能力的品种,以确保在密植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对于种子处理,规程强调要进行精选并进行发芽试验,确保种子纯度达到95%以上,发芽率不低于85%,同时还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二、整地施肥
整地是保证高粱苗全苗壮的基础。规程指出,耕地深度应在20至25厘米之间,并且要做到深耕细耙,使土壤疏松平整。关于施肥,规程提倡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每公顷用量为30至45吨,同时配合使用氮磷钾复合肥,其中氮肥占总肥量的40%,磷肥占30%,钾肥占30%。此外,在追肥时要注意适时适量,特别是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这两个关键时期,要适当增加肥料投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三、播种技术
播种密度直接影响到最终产量。规程建议采用机械精量播种的方式,行距控制在40至50厘米,株距则根据具体品种特性调整,一般在10至15厘米左右。播种深度以3至5厘米为宜,覆土后需镇压保墒。为了提高出苗率,播种前可采用催芽措施,如温水浸泡或药剂拌种等方法。
四、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包括水分管理和杂草防治等方面。规程要求在幼苗期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分积水,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则需要适当控水,避免徒长现象发生。至于杂草防治,规程提倡采取物理除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在杂草萌芽初期及时喷洒除草剂,减少其与高粱争夺养分的情况。
五、病虫害防治
针对矮杆高粱常见的病虫害问题,规程提出了综合防控策略。首先是要加强田间观察,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其次是在病虫害高发季节提前预防,比如在春季可以喷洒石硫合剂预防白粉病等真菌性疾病;最后是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方法操作,避免过量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六、收获与贮藏
当高粱籽粒含水量降至14%以下时即可开始收获。规程提醒,在机械化收获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割台高度,避免损伤穗轴影响品质。收获后的高粱应及时晾晒干燥,入库前还需经过清选分级处理,确保入库产品的纯净度。贮藏环境应保持通风干燥,温度控制在15℃以下,相对湿度不超过70%,以防霉变。
总之,《矮杆高粱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到收获贮藏各个环节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建议,有助于农民朋友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