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河北省耕地地力主要指标的分级和诊断方法,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关键指标的评价体系。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耕地地力的评估与管理。
Title:Main Index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in Hebei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2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406-2021《耕地地力主要指标分级诊断》是河北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该标准从土壤养分、物理性质、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对耕地地力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提出了具体的分级诊断方法。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土壤养分方面,标准明确指出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耕地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规定,当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g/kg时,可判定为低肥力等级;含量在10至20g/kg之间属于中等肥力;而高于20g/kg则达到高肥力标准。这一划分有助于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了解土壤的基本营养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来改善土壤质量。
其次,关于土壤pH值的管理,标准建议保持在6.5到7.5之间最为理想。如果pH值过低(小于6.5),可能表明土壤偏酸性,需要施加石灰等碱性物质加以调节;反之,若pH值过高(大于7.5),则需通过施用硫磺或酸性肥料降低其碱度。合理的pH值不仅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还能有效防止某些有害元素如铝离子的毒害作用。
再者,对于土壤水分状况的监测与调控也是标准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标准强调要维持适宜的田间持水量,通常认为在40%-60%范围内较为合适。当实际测量值偏离此范围时,应及时采取灌溉或排水措施以恢复到最佳状态。此外,还特别提到要避免长期积水造成根系缺氧窒息现象的发生,这对保证作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另外,标准还特别重视土壤结构的改良工作。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促进空气流通,增强保水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为此,推荐使用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以及种植绿肥作物等方式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这些做法不仅能提升耕地的整体性能,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标准还强调了动态监测的重要性。要求定期采集样品并送检分析,以便及时掌握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同时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与远程监控,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耕地地力主要指标分级诊断》标准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化的耕地地力评价体系,涵盖了土壤养分、pH值、水分状况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关键条文的理解与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