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医疗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施工、验收及运维管理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医疗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
Title:Technical Standard for Intelligent System of Medical Build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923-2021《医疗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是由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性标准,旨在规范医疗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该标准结合了医疗行业的特殊需求,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后期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以下将从几个关键部分出发,深入解读标准中的重要内容。
系统设计与规划
在系统设计阶段,标准强调了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原则。例如,第5.1节指出,在进行智能建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医疗环境的特殊性,确保所有设备和软件均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并具备必要的冗余配置以应对突发状况。此外,还特别提到对于生命支持类设备(如手术室内的监控系统)要采用双路供电方案,保障其持续运作不受电力故障影响。
施工安装要求
关于施工安装方面,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根据第6章的规定,所有进场材料必须经过严格检验,确保其性能指标达到设计文件的要求。同时,在布线过程中需注意电磁兼容性问题,避免不同信号之间的干扰影响系统正常工作。另外,针对无线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屏蔽效果评估也被纳入考量范畴,目的是为了防止外部无线信号进入医院内部造成安全隐患。
验收测试流程
当项目完成后进入验收环节时,标准明确了详细的测试项目及合格标准。比如,在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部分,要求每台摄像机都必须能够清晰捕捉到指定区域内的活动情况,并且录像保存时间不得少于30天。而对于出入口控制系统,则需要验证门禁卡读取准确率不低于99%,并且在断电情况下仍能维持至少4小时以上的应急操作能力。
运维管理指南
最后,在日常运营管理中,本标准也给出了相应的指导建议。其中包括定期检查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故障;建立完善的文档记录制度,便于追溯历史数据;以及开展员工培训活动,提高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等。
总之,《医疗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为医疗机构提供了全面而细致的技术指引,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遵循这一标准,可以有效保证医疗建筑内各种智能化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