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麦秸秆黄贮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黄贮制作工艺、质量要求、检测方法及贮存与运输。本文件适用于稻麦秸秆黄贮饲料的生产、贮存、运输及使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ilage of Rice and Wheat Straw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936-2021《稻麦秸秆黄贮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麦秸秆的黄贮加工与利用过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原料选择
标准指出,用于黄贮的稻麦秸秆应新鲜、无霉变、无污染。具体要求包括:秸秆长度应在30至50厘米之间,含水量保持在60%-70%范围内。这一规定确保了原料的新鲜度和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后续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切割与装填
在切割环节,标准建议将秸秆切成2-5厘米长的小段,以便于压实和发酵均匀。装填时需分层进行,每层厚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并且要边装填边压实,以减少空气残留。这种操作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氧气进入,促进厌氧菌发酵。
添加剂使用
为了提高黄贮质量,标准推荐添加乳酸菌等微生物制剂。这些添加剂可以加速有益菌群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从而改善饲料品质。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加入尿素或氨化物来补充蛋白质含量。
贮存管理
贮存环境至关重要,标准强调贮存地点必须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侵入。此外,在整个贮存期间要定期检查密封状况,一旦发现破损应及时修补。良好的贮存条件不仅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也保证了其营养价值不流失。
使用指导
最后,关于如何合理使用黄贮饲料,标准提出了一些实用建议。比如,取用时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尽量一次性取出所需数量并立即封口;另外还需注意与其他精料搭配喂养,确保动物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供给。
以上就是对DB34/T 3936-2021《稻麦秸秆黄贮技术规范》中部分核心内容所做的深入解析。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标准,推动稻麦秸秆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