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层防汛监测预警系统集成的总体要求、系统架构、功能要求、接口要求、数据要求、安全要求及运行维护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基层防汛监测预警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
Title:Integration Specification of Grassroots Flood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A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基层防汛监测预警系统集成规范(DB34/T 3906-2021)是安徽省地方性技术标准,为提升基层防汛监测预警能力提供了指导依据。以下是对该规范中部分重要条文的深度解读。
系统总体要求
规范明确指出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三大核心功能。其中,实时监测需覆盖雨量、水位、流量等关键要素,并确保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每15分钟一次。这一要求旨在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便在灾害发生前发出有效警报。
数据传输与存储
关于数据传输,规范强调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网络架构,确保通信稳定可靠。同时规定原始数据至少保存两年以上,处理后的数据至少保存一年,这有助于后期分析和追溯历史情况。
监测站点布设
对于监测站点的布设,规范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布局原则。例如,在易发洪涝地区要加密布点,而偏远或人烟稀少区域则可适当减少站点数量。此外还要求站点选址需避开强电磁干扰源,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软件平台建设
软件平台应实现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具体来说,需要支持地图展示、数据分析、信息发布等功能模块。特别是在信息发布的环节,要求具备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根据不同级别灾害采取相应措施。
安全保障措施
为了保护系统安全,规范特别提到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方面内容。同时建议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以上就是对DB34/T 3906-2021中几个关键部分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