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牦牛常用疫苗的使用技术要求,包括疫苗的选择、储存、运输、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牦牛养殖过程中疫苗的规范使用和疾病预防控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Use of Common Vaccines in Yak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938-2021《牦牛常用疫苗使用技术规范》是青海省针对牦牛养殖过程中疫苗使用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牦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部分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疫苗选择与使用原则
标准明确指出,疫苗的选择应基于当地牦牛群疾病流行情况,优先选用国家批准并经实践证明有效的疫苗品种。在使用前需检查疫苗包装是否完好,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产品。同时强调疫苗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必须保持冷链条件,确保温度符合要求,通常冷藏温度为2℃~8℃。
二、免疫程序制定
对于新生犊牛,建议出生后一个月内接种第一针口蹄疫疫苗,并间隔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成年牦牛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口蹄疫疫苗免疫。此外,针对布鲁氏菌病等其他传染病,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周期,确保群体免疫效果。
三、注射部位及方法
标准特别提到注射部位应选在颈侧中部肌肉丰富处,避免神经血管密集区域。采用皮下注射时针头斜向下45度角进针,深度约为针头长度的一半;肌内注射则需垂直进针。每次注射前后均要消毒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四、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
接种后应密切观察牦牛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应及时隔离并给予相应治疗。轻微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则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并采取补液支持疗法。
以上内容为DB63T 1938-2021中几个较为重要的技术要点解析,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养殖环境灵活调整。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升牦牛群体免疫力,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