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规模牦牛场生物安全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选址与布局、设施设备、卫生消毒、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规模牦牛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和相关经营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iosafety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Yak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937-2021《规模牦牛场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生物安全措施保障牦牛养殖业健康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选址与布局
标准要求: 牦牛场应选择地势较高、干燥且背风向阳的位置,远离居民区、工业区和主要交通干线至少500米以上。
解读: 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减少外界病原微生物对牦牛群体的影响。高处可以避免积水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而远离人群和污染源则能有效降低人畜共患病及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合理的距离设置有助于形成天然屏障,保护牦牛健康。
引种管理
标准要求: 引入新个体前需进行隔离观察至少30天,并完成必要的检疫检测。
解读: 隔离期不仅是对新引入牦牛健康状况的进一步确认过程,也是防止潜在传染病传入已有牦牛群的重要手段。通过全面的检疫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病原携带者,确保整个牦牛群体的安全。
日常卫生消毒
标准要求: 每日清扫圈舍,定期使用高效低毒消毒剂对环境、用具进行全面消毒。
解读: 清洁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工作之一。定期彻底清洁不仅可以去除粪便等有机物,还能减少病原体滋生的机会。选用合适的消毒剂能够更有效地杀灭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维护良好的饲养环境。
疫苗接种与免疫监测
标准要求: 根据当地流行病学情况制定免疫计划,按时完成各类疫苗接种,并定期开展抗体水平检测。
解读: 主动免疫是防控特定疾病的有效策略。根据区域内的疾病发生特点合理安排疫苗接种时间表,结合抗体监测结果调整免疫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疫苗效果,提高牦牛群体的整体抵抗力。
废弃物处理
标准要求: 对牦牛粪便、尿液及其他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优先采用堆肥发酵等方式资源化利用。
解读: 科学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可以转化为有用的肥料资源。这种方法既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总之,《规模牦牛场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从多个层面为牦牛养殖场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建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断优化管理体系,以确保牦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