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防治。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Bovine Nodular Dermatitis in Yak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牦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由山羊痘病毒引发的高传染性疾病,对牦牛养殖业构成了严重威胁。DB63/T 1939-2021《牦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范》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从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解读。
在诊断方法上,标准规定了临床检查、病理学检测以及实验室诊断三种方式。临床检查要求观察牦牛是否出现皮肤结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病理学检测则需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室诊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PCR检测等手段。其中,PCR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确诊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于预防措施,标准强调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建议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免疫接种,并且新引进的牦牛也应立即接种疫苗。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限制人员流动,防止疾病传播。
对于治疗原则,标准指出一旦发现患病牦牛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病情扩散。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和支持疗法,如补液、营养支持等。同时,加强护理工作,提高牦牛自身免疫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牦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规范》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南,有助于保障牦牛健康和畜牧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