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川西高原地区公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要求、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川西高原地区公路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Tunnel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中国标准分类号:U45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2791-2021《川西高原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是一部专门针对川西高原地区公路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制定的技术规范。该规程充分考虑了川西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地质特点,对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隧道围岩分级
规程中明确规定了隧道围岩的分级方法,强调应根据围岩的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地下水活动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例如,在围岩分级时,要求特别关注地下水的影响,因为高原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且突发性强,容易引发突水或涌泥现象。对于Ⅳ级及以下围岩,需采取更为严格的支护措施,并建议采用超前支护手段如管棚法等,以提高围岩稳定性。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
在支护结构设计方面,规程提出了具体的参数要求。比如初期支护应选用钢拱架作为主要支撑构件,其纵向间距不得超过50厘米;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得低于15厘米,强度等级不低于C25;二次衬砌则必须使用防水板,并且要求防水板搭接宽度不少于10厘米。此外,还特别指出在高寒冻土区域,为防止冻胀破坏,应适当增加仰拱厚度并选用抗冻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与控制
规程还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测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在开挖作业之前,必须完成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沉降观测、洞内位移量测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围岩变形速率加快或者出现大量渗水等情况,应当立即暂停施工并对现场进行全面检查。其次,在爆破施工环节,严格控制炸药用量,避免因过度爆破而导致围岩失稳。同时,还要求定期检测空气质量和粉尘浓度,确保作业人员健康安全。
特殊地段处理措施
针对川西高原特有的不良地质条件,如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等地段,规程给出了针对性强的处理方案。对于软弱夹层段落,推荐使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并加强初期支护;而对于断层破碎带,则主张先加固后开挖的原则,必要时可增设临时横撑以增强整体稳定性。另外,在穿越溶洞区时,除了常规的注浆堵漏措施外,还需设置可靠的排水系统,防止积水积泥影响隧道正常使用。
结语
总之,《川西高原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是一部集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行业标准。它不仅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也为保障工程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深入学习领会此规程的精神实质,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共同推动我国公路隧道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