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绒山羊妊娠期和分娩期的管理技术要求,包括妊娠诊断、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分娩准备及产后护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绒山羊养殖过程中妊娠和分娩阶段的技术指导。
Title:Breed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ashmere Goats - Part 4: Pregnancy and Delive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244.4—2021《绒山羊繁殖技术规范 第4部分:妊娠分娩》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绒山羊在妊娠和分娩阶段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妊娠期饲养管理
标准中指出,在妊娠前期(1-3个月),母羊的日粮应以维持体重为主,粗饲料占日粮干物质的60%-70%,精料补充料可占30%-40%。此阶段需确保母羊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钙磷比例要适当,通常为1:1至1:1.5之间。过高的磷含量会干扰钙的吸收,导致母羊出现骨质疏松等问题。此外,这一时期还应避免母羊过度肥胖或营养不良,因为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进入妊娠中期(4-6个月)后,母羊的日粮需要逐渐增加能量水平,粗饲料比例可以降至50%-60%,而精料补充料的比例则提升到40%-50%。此时,母羊的采食量会有所下降,因此要特别注意饲料的质量,保证其高营养价值。同时,应加强母羊的运动,促进消化道蠕动,防止便秘的发生。
到了妊娠后期(7-9个月),这是胎儿快速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母羊储备体脂的重要阶段。此时,母羊的日粮应以高能量、高蛋白为主,粗饲料比例进一步降低至40%-50%,精料补充料比例提高至50%-60%。标准强调,母羊的日粮中必须含有充足的叶酸、胆碱等营养成分,这些对于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要定期监测母羊的体重变化,确保其在整个妊娠期间体重增长均匀合理。
二、分娩前准备
根据标准要求,母羊临近分娩时,应在产房内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产房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并铺设柔软舒适的垫草。垫草的选择应以无毒无害、易于清理且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为主。此外,产房内的温度应控制在15℃左右,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以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分娩前一周,应对母羊进行全面体检,包括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测量,以及乳房、外阴部的检查。如果发现母羊有异常情况,如体温过高、食欲减退、乳房肿胀等,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同时,还要准备好必要的接产工具,如消毒液、剪刀、手套、绳索等,并确保所有工具都经过严格消毒。
标准还建议,在分娩前几天,可以适当减少母羊的饲料量,避免因过饱而导致难产。但也不能让母羊饿肚子,以免影响体力。可以给母羊提供一些容易消化的青绿多汁饲料,帮助其顺利过渡到分娩状态。
三、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分娩过程中,助产人员应密切观察母羊的行为表现,如阵缩频率、努责强度等。一旦发现母羊出现异常情况,如阵缩时间过长、努责无力、胎位不正等,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标准明确指出,助产人员不得随意干预正常的分娩过程,除非确实有必要。例如,当胎儿头部露出后仍未产出时,才允许进行人工辅助。
对于初产母羊,由于缺乏经验,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分娩。在这种情况下,助产人员应耐心等待,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而对于经产母羊,则要更加警惕,因为它们可能会因为过于急躁而引发问题。
总之,《绒山羊繁殖技术规范 第4部分:妊娠分娩》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技术指导,涵盖了从妊娠期饲养管理到分娩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有效保障母羊和羔羊的安全与健康,提高养殖效益。